弥勒沪农商村镇银行

首页> 关于我们

区县动态

弥勒市:“四字诀”吹响脱贫“百日总攻”集结号

发布时间:2020-05-09来源:弥勒市扶贫办作者:杨 雯浏览字体:[      ]

弥勒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3个,贫困村49个(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),截止2019年净脱贫12646户46567人,为确保剩余未脱贫人口297户819人稳步脱贫,脱贫人口不返贫,弥勒市“引”“扶”“培”“帮”四字诀,吹响脱贫“百日总攻”集结号,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。

一是积极“引”,坚持“富脑袋”和“富口袋”并重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,坚持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步进行,利用农家书屋、宣传栏、小喇叭等方式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宣传,深入开展“自强、诚信、感恩”主题实践活动暨光荣脱贫典型现身说法,加强思想教育引导,为群众树立一个正面导向,从法律意识、思想道德、诚信感恩等方面开展“一对一”“面对面”教育,逐户逐人解决思想问题;充分发挥低保动态、爱心超市、动力小站、社会捐赠等要素作用,积极采取以工代赈、生产奖补、劳务补助等方式,对贫困群众按劳取酬、优先优酬,切实扭转群众“等靠要”思想,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。目前,共培养“明白人、带头人”1641名,依托12个党建脱贫“双推进”教育实训基地,共培训贫困劳动力4063人;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200种20.9万余册,受益群众16万人次;建成14个爱心超市(动力小站),共举办爱心扶贫超市农产品直销会8期,为贫困户增收12万余元,引导敦促1358户4770名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消除等靠要思想。

 二是抓好“扶”,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。从信息收集、种苗供应、技术服务、农资保障等方面加强要素保障,完善带贫益贫机制,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,积极探索适应消费变化的新模式,推动商业流通转型升级,支持农村电商发展;落实落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举措,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,优化就业服务,开发“扶贫特岗”,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。全市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12个,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63个,获取劳动补助21.45万元,帮助贫困劳动力中无法离乡、无业可扶、无力脱贫的“三无人员”实现就业;有组织转移输出劳动力206696人,其中贫困户20461人;开展电商培训9期595人次,帮助13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4.71万元;引进云南果娃果品有限公司在东山镇建成人参果示范种植基地500亩,带动周边35户群众发展种植500亩,目前共种植1000亩,基地吸纳周边60户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务工,每年实现劳务收入40万元。

三是重点“培”,发展主导产业、脱贫增收支柱产业。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,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,大力推广订单生产、土地流转、就业务工、股份合作、等多举措巩固脱贫模式,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公司+贫困户”、“合作社+公司+基地+贫困户”等大力实施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推进行动,帮助贫困村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,构建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。同时,强化产业扶贫科技和人才支撑,切实防范产业扶贫风险,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。目前,全市每个乡镇1至2个特色产业、每个村1至2个或多个稳定致富的“一乡一业”的江边乡3万亩芒果、五山乡万亩皇冠梨和柑橘、东山镇温氏养殖和万亩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,绿水村香椿、补其村黑山羊、乌崩村蜂糖李等特色产品已成为弥勒“一村一品”产业发展的典范,共有11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1122户42363人,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全覆盖,确保49个贫困村、47386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。

四是持续“帮”,健全后续帮扶措施、巩固脱贫成效。认真落实《弥勒市脱贫攻坚返贫风险防控实施办法(试行)》完善脱贫对象收入稳定增收长效机制,加强教育、医疗保障等强化政策支持和后续扶持措施工作力度,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,做好深度贫困群体兜底保障和边缘户管理,并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,建立健全贫困地区“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项目长效机制,进一步完善水、电、路、网等基础设施,加强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,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,确保2020年以后贫困地区整体村容村貌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均得到质的提升,确保群众能够长期稳定受益,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目前,全市共审批实施项目82个,其中,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巩固提升项目70个,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项目12个,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。

关于我们|人才招聘|网站声明|友情链接|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. 保留所有权利
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: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

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